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,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,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
文|温朝霞(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部副主任、《探求》杂志副主编、教授)
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改革是文艺繁荣、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提出,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”,并将“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,健全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,推动文化繁荣,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”,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“七个聚焦”之一。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。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,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。
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: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
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,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,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,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,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。
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不仅要在物质上强,更要在精神上强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。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,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,精神生活富裕在共同富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。与西方注重物的增值而给人带来“单向度”深刻危机的现代化模式不同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促进“物的全面丰富”和“人的全面发展”,建设物质富足、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。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,在赓续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焕发出新时代的文明光芒,真正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,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。
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,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,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,包括不断完善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化体制机制,不断促进“物的全面丰富”和“人的全面发展”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与智力支持。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: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工作导向
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,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,强调要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”。
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,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,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,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,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,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,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,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,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才能更好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,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。
坚持守正创新: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原则
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、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对文化建设来说,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、不迷失方向,创新才能把握时代、引领时代。守正,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,守的是“两个结合”的根本要求,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。创新,创的是新思路、新话语、新机制、新形式,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、辩证取舍、推陈出新,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。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,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、弘扬好、发展好。
坚持守正创新,在指导思想上,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。在实施方略上,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,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,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;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,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、革命文化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,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。在着力手段上,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,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,完善文化经济政策,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,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,推动文化繁荣,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。
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: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
《决定》在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”中明确提出“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”的具体要求,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既体现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始终服务于国家与人民,也指出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,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厚植文化底蕴,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。
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,《决定》开宗明义提出“必须增强文化自信”。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,其源泉是什么?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“文化自信”,即精神文化自信;二是对当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“文化自信”,即物质文化自信;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制度的“文化自信”,即制度文化自信。这是我们所具有的文化能量所在,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。只有增强文化自信,才能由精神主动迈向历史主动,以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,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不断提升中走向文化自强。
激发创新创造活力: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
《纲要》指出,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,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。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,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,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。
具体来说,就是要按照政企分开、政事分开原则,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。抓好重塑文化市场主体、完善市场体系、改善宏观治理、改变政府职能等任务,对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产业要区别对待、分类指导、有序推进改革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,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,全面理顺出资人机构、主管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,通过产权重组壮大国有龙头企业资本,探索一条与实业类、金融类企业改革不同的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,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打造骨干企业,培育战略投资者;完善市场体系,即完善文化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,促进各类文化要素的市场流通,营造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市场环境;改善宏观治理和改变政府职能,既包括提高政府对文化发展各领域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、将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、相协调,也包括进一步理顺文化主管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、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,推动文化主管部门职能进一步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、从文化微观管理向文化宏观治理转型。此外,必须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,通过人才管理体制和培养使用机制创新,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,多措并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,夯筑文化繁荣发展基石。
【本文责编】张蓓蕾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