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这次在联合国大会上,是彻底撕下了对普京的“好兄弟”面孔。公开喊话北约下次直接击落俄无人机,还顺嘴把俄军讥讽成纸老虎。更狠的是,他给普京设了一个三十天的期限,如果到期还不能与乌克兰达成协议,美方就可能动用大规模制裁。这等于是摆明了,这次忍耐已经到头。
问题是,今年二月的时候,两人关系还算不错。当时特朗普和普京在气氛不错的情况下都表示支持俄乌直接谈判,特朗普甚至替普京说“希望结束战争”。阿拉斯加会晤的时候也谈到了长期解决方案,以及三方谈判的可能。但从那之后,一个月下来毫无进展,眼看九月的联合国大会成了分水岭,特朗普的策略明显转向了强硬。
泽连斯基在特朗普转向的背后,其实发挥了不少作用。9月23日,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了自己与特朗普的会谈细节。在会谈里,泽连斯基拿出前线地图,一脸严肃地告诉特朗普,俄军士气低落,而且普京可能会把战线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。这些细节直接打到了特朗普的软肋,如果欧洲被卷入,那美国的北约债就更沉重。
所以这次的三十天期限,本质上是一次对俄方的极限施压。特朗普看得很清楚,普京在谈判桌上的最大技能,就是拖。借口是“细节还需要商讨”,但实际就是争取时间。即便私交不错,也没法逼着普京当场拍板。于是只能用时间倒数来逼迫对方做选择。
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,如果普京不松口,美国就升级制裁,同时可能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。他甚至放话,北约完全有能力帮乌克兰夺回所有领土,还提到“俄罗斯经济正在崩溃”。不过话得说在前头,俄罗斯早就习惯了制裁,抗压能力不一般,这种单方面的经济威胁,未必能压出效果。
泽连斯基在看到特朗普的态度转向后,又加码披露了会谈内容,还把中国拉了进来。他说自己没有感受到中国有结束战争的意愿。这听上去就是想借特朗普的舞台,把中方推到调解位置。但说白了,这是打错了算盘。中国不是俄乌冲突的直接参与方,更不是当事国。调解是人情,不调解是本分。过去这段时间,中国做出的努力不少,但乌克兰的反应却一再让人寒心,多次把与中国的关系和俄乌冲突捆绑在一起。
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明确,中立,主张和平解决,反对外部干涉。泽连斯基如果真想让中方发挥作用,首先要搞清楚现实情况。而他对国际调解机制的不满,更多是因为美俄直接谈判把乌克兰边缘化。欧洲的参与,至今也没实质性改变战局。
看未来三十天,很可能普京会同意恢复高层会谈,但在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主权问题上,几乎不可能让步。俄罗斯一向把这些地方当作战略底线。如果谈判陷入僵局,特朗普失去耐心也不奇怪。到时候可能不仅增加对乌的武器供应,还会推动北约有限介入防空工作。泽连斯基甚至透露,他和特朗普已经讨论过“爱国者”等防空系统的合作。
这场所谓最后通牒,其实暴露了美国对俄战略的尴尬。美方在拿捏俄罗斯的时候越来越没底气。特朗普过去常说“一天之内结束俄乌冲突”,如今他自己都不提这句话了。
这个转变背后的逻辑很明显。早期的对话给了特朗普一种“普京有意结束战争”的错觉。他试图用交情拉动进展,却在俄方的拖延战术中耗掉了耐心。泽连斯基强化了时间压力,并用欧洲安全为由敲打美国人的神经线。美国这才从温和劝和走向了高强度逼迫。
特朗普的动作也带有策略性。他知道俄方短期内不会在核心领土问题上让步,所以设定期限可以制造一种“要么动,要么认输”的舆论氛围。同时他用经济制裁的威胁配合军援承诺,把国际压力推到最大。但这种组合拳的效果,还要看俄罗斯是否真的被逼到承受底线。
泽连斯基的涉华表态,实际上是一种试探。他希望通过施压让中国在调停中投入更多积极性,尤其是在美俄对话难产的情况下。但中方一直坚持“不站队,不添乱”的政策,自然不会被轻易挑动。乌方的这种策略反而可能进一步拉远和中国的距离。
俄乌冲突在地缘政治上的博弈,不只是战场的输赢,还有谁能控制议程。特朗普试图用最后通牒掌握节奏,普京用拖延保持主动。泽连斯基则利用战争外溢的风险刺激外部盟友的神经。这三套逻辑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目前的僵局。
阿拉斯加会晤是一个关键节点,当时即便没有实质性突破,至少所有参与者的口风都是谈判可行。但现实证明,口头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的距离,足够让冲突持续到时间表失效。到九月的联合国大会,特朗普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俄方的答复,于是转向了战术逼迫。
从俄罗斯的角度,高压之下更不可能做出被视为软弱的让步。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,任何退步都会被内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失败。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的威胁在战术上高调,但在战略上缺乏底气。
泽连斯基的地图展示是一种心理战,试图塑造俄军处于劣势的印象,为外部援助争取理由。普京是否在意这种描述值得商榷,但特朗普显然受到了影响。这种情绪化的判断,在美国的政策轨迹里屡见不鲜。
北约在这一盘棋里的角色也很微妙。特朗普公开喊话他们击落俄无人机,既是试探,也是为自己政策铺路。北约是否会真按这个方案行动,需要权衡的是风险和收益。一旦真动手,局势就可能全面升级。
三十天的期限,看起来像是时间管理,其实是心理施压。俄罗斯的抗压能力,美国清楚得很,这只是要让对方感受到节奏在外部掌控之中。但如果到期没有结果,下一步就是加码军事合作。
泽连斯基在此过程中试图将中国放入方程式,但在当下的局势下,中国的中立不太可能被打破。乌克兰一再将双边关系与俄乌冲突挂钩,实际上削弱了自身的调解筹码。
特朗普的角色,从二月的劝和型到九月的逼迫型,变化之快说明他在俄乌问题上的耐心是有限的。他曾认为个人层面的交流能带来快速成果,但拖延和僵局让他不得不换牌。现在的结果,是三方互相试探,又都不愿在根本问题上松口。
这样一来,战场上的枪炮声之外,政治舞台上的这些喊话、期限和威胁,就成了新一轮交锋的武器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