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头黄牛,如何从深山走向世界;一片石漠化山区,如何建成绿色果林;一粒小花椒,又如何变身多种产品……近日,记者跟随新华社“寻味之旅”采风活动走进贵州省关岭县,下山谷、进牛场、钻果林,探寻这里大力发展农特产业,披绿生金实现蝶变的振兴路径。
新铺镇卧龙村,高诗波一早就赶牛上了山,黄牛在山间悠闲地啃着新鲜牧草。“这是我们关岭牛,肉质细、高蛋白、低脂肪,抢手的很!”他一边放牛,一边讲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。
5年前,高诗波不愿再外出务工,回乡办起了“家庭牧场”,饲养关岭牛。缺启动资金,镇里联系银行争取了低息贷款;不懂养殖技术,政府请来畜牧专家现场指导;销路更是不用愁,外来客商不断,也可以卖给本地的企业进行屠宰深加工……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支持,高诗波建起了2000多平的标准化养殖场,饲养了70余头牛,流转上千亩荒山种植饲草,带动劳动就业500余人次,人均增收2000余元,成为致富带头人。
家庭牧场是当地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的一个缩影。
关岭县聚焦“建、养、管、销”环节,实行多点共建,建成优质种源培育点、高产牧草种植基地、养殖示范基地;多式共养,推广“家庭牧场”“养殖小区”“企业+”等多种养殖模式;多方共管,加强政策扶持、企业带动、人才培育;多端共销,打造了集关岭牛标准化屠宰、精细化分割、精深化加工、规范化配送、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“我们是全产业链,牧草、养殖、屠宰、餐饮都在做,市场供不应求。”在关岭牛标准化核心育肥场,关岭牛投资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欣介绍。另一边,关岭牛产业园屠宰场车间内,一头肉牛按部位被快速分割成上脑、肩肉、眼肉、臀肉等各类牛肉产品。贵州犇竔焱食品公司的货架上,则摆满了牛肉干、酱牛肉、番茄牛肉等熟化产品。
关岭牛以优异品质赢得了口碑,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关岭牛投集团的“关岭牛”品牌产品获得第106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。
据统计,2024年,关岭全县肉牛存栏13.42万头,肉牛出栏4.49万头,肉牛综合产值17.36亿元,示范带动3万农户发展肉牛养殖,其中脱贫群众2837户11348人,促进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。
小雨淅沥,高诗波的家庭农场几公里外,刘兴胜夫妇正在果林间穿梭,采摘成熟的蜂糖李。放眼望去,翠绿的枝叶遍布山坡,青黄的果子挂满枝头。
“10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坡。”新铺镇政法委员肖泽介绍,由于境内山高坡陡谷深,新铺镇利用挖掘机将荒山荒坡平整为梯田,推广种植蜂糖李、优质牧草等,用牧草养牛、牛粪肥田,荒山披上绿装,农民鼓了钱包,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。
“今年的收成不错,个头大品相好的李子能卖到30多块钱一斤!”刘兴胜边采摘边高兴地说,现在都是走订单,要多少摘多少,根本不愁卖。
跟刘兴胜同样欣喜的还有花江镇坝山村的椒农。4500亩花椒种植基地里,颗颗饱满的青花椒挤满枝头,清新、麻香的独特味道使人迷醉。
关岭花椒以“香味浓、麻味重、产量高”闻名,“板贵花椒”品牌在西南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。近年来,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,改良技术、扩大规模、延伸产业链,引进了花椒深加工企业,提高附加值,带动种植户增收。
走进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保鲜椒、干花椒、花椒粉、花椒油、花椒精油、花椒足浴包、花椒小麻饼等产品摆满展柜。“关岭花椒颗粒大、饱满结实、光泽度好,榨出来的椒油含量高、香味持久。”公司总经理梁韬介绍,公司已建成干花椒、花椒粉、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、休闲小食品等6条生产线,年加工花椒原料6000吨左右。
椒丰公司所在的顶云街道大健康食药产业园,是关岭县特色产业的聚集地,入驻了牛肉制品、刺梨饮料、中草药、核桃火龙果深加工等多家企业,形成了以生产食品、中药饮片以及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。
行走关岭,青山环抱,山路蜿蜒,大桥飞架云海间。从种植到加工,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发展,从个体企业到产业集群,关岭深耕特色产业,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、充满活力的振兴之路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帆)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