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30日,一汽-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—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正式下线,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,标志着一汽-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。

这个数字背后不是一个冰冷的产量统计,对于一汽-大众而言,3000万辆的达成,是对过去汽车制造成绩的肯定,也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下,车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,以更好姿态全面出发的见证。3000万辆,不仅是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、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里程碑,见证了共和国汽车工业奋发图强、跨越发展的艰辛历程与非凡成就,同时也是一汽-大众在新时代“十字路口”的一次深刻自我审视与未来宣言。
3000万辆蕴含深意
中国一汽董事长、党委书记邱现东表示,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,一汽-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,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强大活力,有力诠释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,生动反映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深厚潜力,鲜明体现了我国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。一汽-大众产销突破3000万辆,必将为深化中欧经贸合作、推动全球特别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一汽-大众3000万辆整车下线,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,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“两大奇迹”在汽车产业的具体映射,更是中国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缩影。更为关键的是,一汽-大众、一汽奥迪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、管理和人才,更通过本土化研发与生产,深刻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和消费市场。3000万辆背后,是中国汽车强化自主研发与中德合作共赢的证明,是中国汽车产业从“市场换技术”到“技术共创、市场共享”演进的最佳见证。
那么,为何这个标志性车型是一汽奥迪A5L呢?
一汽奥迪A5L作为第3000万辆下线车型,其背后蕴含着一汽-大众精心的战略考量与价值判断。
作为“高端”与“豪华”的代表,一汽奥迪A5L彰显了一汽-大众未来注重“质”的提升,不仅要造车,更要造好车、造高端车,持续推动品牌向上突破。奥迪作为首个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豪华汽车品牌,一汽奥迪A5L本身就是一个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的典范。
作为一款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进行轴距加长的车型,它诠释了“全球标准”与“本土创新”的结合。不仅仅是引进和组装,中国车企更要深度参与,进行本土性开发和创新。这彰显了中国汽车市场、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性,在未来新赛道技术研发上,甚至技术反哺,中国的角色也更加关键。
开启“二次创业”
站在3000万辆的巅峰,掌声过后,一场更为艰巨的“二次创业”已然开启。
当前,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的浪潮席卷而来。以比亚迪、蔚小理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异军突起,对传统燃油车巨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。在此背景下,一汽-大众的第3000万辆下线,更像是一次集结号,过去的辉煌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功,转型的速度与决心,将决定下一个3000万辆的成色。
一汽-大众也深谙下一个3000万辆的任务更加艰巨,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-大众总经理陈彬表示,未来要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加速前行。

全力冲刺新能源,决战“下半场”。在商品规划方面,一汽-大众将坚持“油电混共进全智”战略,重磅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,未来五年,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,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,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。
“技术自立”是摆脱依赖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。在技术创新层面,一汽-大众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,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的研发投入,聚焦智驾、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,加速技术创新及应用。在运营模式方面,一汽-大众将积极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,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,推动品牌、商品、生态、治理模式全面焕新。此外,一汽-大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三品牌协同加速出海,实施“走出去、走进去、走上去”三步走策略,实现国内国际双轮驱动,加速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。
3000万辆,是一汽-大众交付给国家与时代的一份厚重答卷,既是过去辉煌合资事业的加冕,也是未来高端电动化征程的起点。下一个3000万辆,一汽-大众这艘航母能否在变革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,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,自主创新与加速出海,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所在。
南方+记者 拱千舒
实盘交易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